中鐵一局承建成渝鐵路改造工程I標,采用沿營業線增建二線方式,正線長29.93千米,設江津、圣泉、黃磏等6座車站及牟家線路所,其中圣泉站及西彭站為新建站,其余為改造車站。項目自2020年12月進場以來,一路攻堅克難,新建隧道3座全部貫通,管段內橋梁完成83.58%;路基工程完成79.97%;項目關鍵節點均順利按照業主對工期的要求完成。
今年以來,項目在完成中國鐵路成都局范圍內首例大孔徑涵洞下穿通道施工后,標志著項目正式吹響戰鼓,邁向“6·30”江銅區間達到雙線半自動閉塞條件關鍵目標。
項目推進過程中,關鍵節點的順利完成猶如堅實的基石,支撐著項目穩步前行。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項目承建的會溪口四變二線道岔大橋、中渡街二變四線道岔大橋,以及新銅罐驛隧道、馬柑樹隧道這2橋2隧的主體工程相繼竣工,為后續施工打開了局面。2024年12月18日,標段內控制性工程新湯家沱低瓦斯隧道的順利貫通,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這座全長千米的瓦斯隧道,是項目最后一座隧道,也是全線首座貫通的千米瓦斯隧道。自開工建設,項目團隊便直面施工難度大、地質與地理環境復雜的嚴峻挑戰。他們圍繞技術難點、質量關鍵點和安全風險點,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嚴格把控關鍵工序質量,規范施工行為。同時,構建起瓦斯自動檢測與人工檢測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監測體系,強化動火審批和通風管理,成功將瓦斯濃度牢牢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完成了隧道關鍵性施工節點任務。
今年5月,大天窗開挖方案的確定與實施,成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高光時刻。此次方案涉及5處通道建設,既有線施工安全風險高、天窗時段緊、施工干擾大等難題如同攔路虎。項目團隊迎難而上,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討,憑借智慧與經驗,創新研發出“下穿鐵路營業線天窗點高效拼裝涵洞施工工法”。確定方案后,技術人員日夜奮戰,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各處通道的開挖細節進行精確規劃。最終,在復雜的施工環境和有限的作業時長內,圓滿完成大開挖施工,充分彰顯了團隊的硬核實力。
3月31日,成渝線重慶站至江津站改造工程首次線路撥移Ⅱ級施工拉開序幕。1000余名施工人員在約270分鐘的短暫“天窗”內,完成了6處攏口撥接、撥移線路312.5米。項目團隊從召開施工預備會將施工技術配合、機具設備投入、勞動力組織及應急預案方面,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各項責任落實到人,各工序高效銜接,最終圓滿完成既定任務。
2024年12月18日,伴隨著最后一聲爆破響起,成渝鐵路改造項目新湯家沱隧道順利貫通,這是I標最后1座隧道,也是首座貫通的千米瓦斯隧道,標志著項目經過兩年半全力奮戰,完成隧道關鍵性施工節點。自隧道開工建設以來,面對施工難度大、地質情況復雜、地理環境復雜的施工情況,項目團隊緊緊圍繞隧道工程技術難點、質量關鍵點和安全風險點,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嚴格控制關鍵工序施工質量,規范施工行為。同時,通過實施瓦斯自動檢測和人工檢測相結合,對隧道內的瓦斯濃度進行實時監測,加強動火審批和通風管理,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瓦斯檢測體系,確保瓦斯濃度始終處于安全可控范圍。
成渝項目是既有線改造,施工場地狹窄,大型機械的作業空間受限,這給施工進度帶來了一定阻礙。同時,沿線周邊環境復雜,涉及居民生活區域、市政設施等,如何在施工過程中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也是一大挑戰。此外,如何確保施工安全與既有線運營安全,是項目建設始終需要高度關注的核心問題。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項目開工以來在人員、機械、防護等方面進行了周密安排。在人員方面,調配了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和施工人員,組建了專業的施工隊伍。針對剩余工作的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工,明確各人員的職責,確保每一項任務都有專人負責。在機械方面,投入了先進的施工設備,并安排專業的機械維護人員,定期對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確保機械的正常運行,提高施工效率。在防護方面,制定了嚴格的安全防護制度。針對既有線施工,設置了完善的防護設施,如防護柵欄、警示標識等。同時,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確保施工安全。
成渝鐵路是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承載著重大歷史使命,不僅改變了四川交通閉塞的歷史,填補了大西南的鐵路空白,還溝通了長江航道和川陜、川黔、康藏等交通要道,為新中國鐵路發展史翻開嶄新的一頁。
回顧項目從開工至各關鍵節點的完成,成渝鐵路改造項目團隊傳承“開路先鋒”精神,踐行“一路爭先”文化,用汗水和智慧書寫著奮斗篇章。用“拼”的干勁、“闖”的智慧、“實”的作風,在成渝大地上刻下了“節點必達”的鏗鏘印記,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成渝鐵路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成渝地區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奉獻“天下第一局”智慧!
圣泉車站線路撥接
新湯家沱隧道貫通
大開挖施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