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工匠】匠心如炬筑北城 鐵骨凝魂鍛匠才——記北城國際新能源汽車城項目技術主管牛禎
清晨六點,在中鐵一局三公司北城國際新能源汽車城施工現場,鋼筋水泥尚未褪去夜的涼意,牛禎的安全帽已在晨光中穿梭。這位從鐵路一線走來的技術主管,以“毫米級”的匠心雕琢著北城國際新能源汽車城的每一寸肌理。他是同事口中的“質量標桿”,更是用汗水與匠心澆筑精品工程的踐行者。
戈壁淬煉,從“拓荒者”到“攻堅手”的蛻變
2017年,剛從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牛禎,投身建筑行業,在北阿鐵路項目開啟職業生涯。早期參與鐵路項目的經歷,如烏將鐵路擴能改造中負責烏甘段房建工程,鍛煉了他多工點統籌與精密施工的能力。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每一道工序都是工程的根基,容不得半點疏忽。”彼時的戈壁灘上,他負責的烏甘段房建工程如散落的珍珠,1204.68平方米的建筑群分布在30公里鐵道線旁。烈日下,他像不知疲倦的陀螺,在測量放線與安全監督間連軸轉,正午的全站儀目鏡燙得灼手,他墊塊毛巾繼續校準角度;深夜的圖紙攤開在臨時板房,鉛筆劃過的沙沙聲蓋過窗外風沙。
牛禎的努力結出扎實成果:烏將鐵路擴能改造房建首件工程——地窩鋪站新建信號樓順利完工,迎來烏魯木齊鐵路指揮部組織的現場觀摩,憑借精細施工與規范管理獲得認可。這些成果的背后,是牛禎在施工現場每日巡查的腳步,是他對每道工序的較真把控,更是他面對多工點挑戰時始終不退的專注與堅持。
北城攻堅,鋼鐵森林里雕刻精度“雕刻師"
2023年,牛禎迎來職業生涯的“硬仗”——北城國際新能源汽車城項目。面對15446.05平方米框架結構、19216.52平方米鋼結構與9340.87平方米網架結構的復雜工程,他像精密儀器般開啟工作模式:土方開挖前,用三維建模軟件模擬27種施工路徑;主體搭建時,自創“五步復核法”確保柱筋定位偏差小于2毫米;連水電預埋的走向,都在CAD圖紙上細化到每道彎頭的角度。
施工高峰期,他化身“移動指揮塔”:左手攥著對講機協調5個工班交叉作業,右手握著激光測距儀奔忙在20米高的鋼構架間。某次網架安裝遇到應力不均難題,他帶領團隊連續72小時測算數據,最終以“分區加載、動態調平”方案破解困局。當主體結構一次性通過驗收時,監理組組長輕拍他滿是灰塵的肩膀:“這鋼筋鐵骨里,藏著繡花功夫。”
謙遜好學,團隊中的“學習楷模”
出生于山東的牛禎,自帶齊魯大地的淳樸底色,骨子里藏著“學而不厭”的韌勁兒。工作中,他從不以年輕自恃,反而將每位同事都視作知識的寶庫,遇到技術難題,總帶著筆記本主動向前輩請教,記錄下一字一句的經驗之談,將他人的長處化作自己成長的養分,業務能力在日積月累中穩步提升。
牛禎深知,技術的精進離不開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他以技術知識為紐帶,與同事們結下深厚情誼。在項目現場,總能看到他與技術骨干們圍坐討論的身影,時而俯身繪制草圖,時而激烈爭辯技術方案,那些關于工藝優化、流程改進的真知灼見,在你來我往的思想交鋒中迸發。他這份如饑似渴的學習熱情,不僅贏得了同事們的交口稱贊,更讓經驗豐富的作業隊帶班都忍不住感嘆:“后生可畏!”牛禎用實際行動,為團隊樹立起一座“學習楷模”的標桿。
未來可期,逐夢前行的“追光者”
暮色漫過北城國際新能源汽車城的鋼結構框架時,牛禎常習慣性地摩挲著黃馬甲上的那抹熒光綠,像極了倔強生長的駱駝刺。從邊疆鐵路線上的“拓荒牛”到城市建設中的“雕刻師”,變的是施工坐標,不變的是他掌心的老繭與眼中的光。他深知,新時代的筑路者早已不是單槍匹馬的跋涉者,這位被同事稱作“拓荒牛”的青年,正以步為尺丈量未來。他的故事沒有波瀾壯闊的豪言,卻在一鏟一鎬的堅守中,為后來者立起一道閃亮的坐標——那是新時代筑路人用青春和熱血澆筑的“追光之路”。
工作中的牛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