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品牌丨渝廈高鐵重黔段今日開通 中鐵一局鑄就西南艱險山區高鐵新標桿
6月27日,由中鐵一局參建的新建重慶至廈門高速鐵路重慶東至黔江段開通運營。其中,中鐵一局承建的張家山隧道是駛出重慶東站經過的第一個中長隧道,全長6.59公里的張家山隧道跨越巴南區、南岸區和經開區,是一項城鄉結合跨區域樞紐工程。隧道施工中面臨著軟弱圍巖、緩傾巖層、淺埋洞口等復雜的地質條件,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因而被確定為渝廈高鐵重慶至黔江段中的重點控制性工程和重難點工程。從2021年12月開工建設,至今日建成通車,建設過程歷時42個月。
攻堅“卡脖子”工程,破解地質迷宮
面對張家山隧道這一全線“卡脖子”工程,項目建設團隊直面385.7平方米國內罕見超大斷面、15次斷面交替變化“地質迷宮”、軟弱圍巖伴隨淺埋風險等施工難題,在工期滯后兩年的被動局面下,以顛覆性創新破局,首創“超前導洞法”施工工藝和“以錨代撐”工作理念,將三線大跨段月進度從10米提升至25米以上,全力搶回5個月關鍵工期。施工過程在穿越既有鐵路線時,項目推行“自查、互查、督查”三查機制筑牢安全防線,實現了972天安全生產零事故,贏得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致函贊譽:“該項目團隊專業專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打硬仗、特別富有責任心;不僅確保了工程的高質量完成,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對此表示高度認可。”
智能建造賦能,打造行業新標桿
當科技力量注入西南山嶺,傳統施工模式迎來質的飛躍。項目打造的全線首座智能化鋼構廠,以四條自動化生產線促進施工效能提升,等離子切割技術讓小導管加工效率提升30%且毫不變形,機器人焊接鋼拱架實現毫米級精密控制,智能管理系統構筑起全天候監控網絡。數據見證蛻變,對比傳統模式,人工成本銳減500%,鋼板加工效率躍升60%,鋼筋網片加工工效提升40%,拱架加工工效提升25%,小導管加工工效提升30%。項目依托智慧化、智能化的設備,研究形成的QC成果斬獲全國鐵道行業優秀獎,并榮獲三項國家級工法。施工期間,智能化鋼筋加工場更成為全線爭相觀摩的“網紅打卡點”,用硬核實力重塑高鐵建造標準。
綠色協調并舉,彰顯央企擔當
中鐵一局管段橫跨三區三街道,在項目建設進度與耕地保護要求的矛盾交織中,項目部開展對外協調百日攻堅行動,頻繁奔波于地方各級規劃與自然資源部門之間,同時積極與建設單位及代建單位進行深入溝通。從復墾方案的精心策劃,到占用基本農田的實地踏勘與論證報告的全面準備,項目部對每一環節都進行了周密地梳理與安排。歷經半年左右的艱苦努力,項目團隊終于迎來了臨時用地批復的喜訊。項目在注重質量與效率的同時,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通過補充復耕、加強環保等措施,項目充分利用了當地勞動力資源,有效增加了就業機會。同時,項目還積極開展聯建活動,與各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擴大了“朋友圈”,贏得了政府和百姓的高度信任。
此刻,列車正穿越武陵山脈的層巒疊嶂,從“山水千里、黃桷參天”的重慶東站駛向遠方。中鐵一局也在西南艱險山區刻下了中國建造的新高度,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的骨干力量。
據悉,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起自重慶東站,途經重慶市南岸區、巴南區、南川區、武隆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黔江區,接入黔江至張家界至常德高鐵黔江站,正線全長242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全線設重慶東、巴南、南川北、水江西、武隆南、彭水西、黔江7座車站,其中黔江站為改擴建車站,其余為新建車站。重慶至長沙最快旅行時間壓縮至3小時5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