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批大規模應用裝配疊合整體式施工技術地鐵車站封頂
6月19日,無錫地鐵5號線迎來新陽路站、坊明路站雙雙封頂,這標志著國內首批大規模應用裝配疊合整體式結構體系建造的地鐵站全部拼裝完成。
無錫地鐵5號線,全長約29.5公里,全線24座車站,4座車站正在進行圍護結構施工,7座車站正在加快主體結構施工,13座車站主體結構完成封頂。此外,三個盾構區間已經完成雙線貫通,14臺盾構正在掘進,20臺次盾構完成始發。
其中,作為無錫地鐵第三期建設重點車站——新陽路站、坊明路站,以“智能建造、綠色低碳”為核心,設計采用裝配疊合整體式2.0版技術,實現預制裝配率高達90.2%。
相對于傳統地鐵車站,這種“剛柔并濟”的設計,充分結合了裝配式結構的快捷高效性與現澆結構優秀的防水性能,具有提升安裝精度、降低人力成本、加強安全保障、減少環境污染等優點,理想狀態下能夠降低80%現場人工需求,提升施工效率20%,節約工期20%,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全新的范本。
技術協同 賦能智能建造升級
在車站建設過程中,建設團隊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深度融合BIM技術與裝配式建造工藝,進行精細化建模與虛擬建造仿真,配合自主研制的“多功能龍門吊”“360°旋轉式吊具”以及“預制建筑構件安裝輔助用智能拼裝臺車”等成套機械設備形成協同作業體系,通過預制構件的毫米級精準吊裝與智能精調,顯著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與施工效率,實現了設計、生產、施工各環節的高效協同與優化,推動車站建設向智能化、精細化方向轉型升級。
多維聯動 構建智慧監管生態
在施工現場,建設團隊全面構建智慧工地監管系統,依托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手段,圍繞人員智能管控、設備智能管理、安全智能監控及環境實時監測等核心環節,形成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體系,為地鐵建設安全與質量提供雙重保障。其中,基坑鋼支撐軸力采用自動化監測作為典型應用,便是通過BIM、物聯網及5G傳輸技術的實時采集與智能分析,實現基坑變形趨勢的精準預判與動態預警,有效防范施工安全風險。
創新成果 轉化驅動標準突破
作為江蘇省智能建造試點項目,建設團隊圍繞裝配式車站的拼裝設備、施工工法等關鍵環節,積極與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共同攻克了節點防水、疊合層抗裂等關鍵施工技術難題,累計獲得各類專利103項,總結形成的《裝配疊合整體式地下車站施工工法》獲得省部級工法認證,參與編制了7項相關行業標準,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填補了國內裝配疊合式地鐵車站建設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
品質建設,民生工程。未來,無錫地鐵持續優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聚焦智能建造核心技術突破,深化BIM全周期管理、智能裝備集群作業及物聯感知網絡覆蓋,同步推進高水平綠色施工創新,打造軌道交通智能建造標桿工程,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錫鐵方案”。
封頂后的無錫地鐵5號線新陽路站
自主研發的智能拼裝臺車輔助安裝預制構件
預制鋼管柱就位安裝
拼裝完成后的車站主體結構